回到顶部

静书会 |“阿兰·德波顿的哲思”主题阅读,5.21

2018年5月21日 19:00 ~ 2018年5月21日 21:3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静书会]

    第一期

    “阿兰·德波顿的哲思”主题阅读

    《哲学的慰藉》

    《旅行的艺术》

    《幸福的建筑》

    《机场的小旅行》

    《身份的焦虑》

    《工作颂歌》

    《写给无神论者》

    《爱的进化论》

    分享人:王红、贺杰、丁布、王一鸣


    5.21 周一晚19:00~21:30


    地点:静安寺商圈

    (芮欧百货4F 钟书阁)



    0521副本 2.004.jpeg





    为何要读阿兰·德波顿?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系列书籍,被交大安泰MBA战略管理的孟教授鼎力推荐,文史哲和艺术等方面可以不断拓展我们的抽象思维,而这是塑造战略思维的关键之一。而事实上,阿兰·德波顿的书平实如友人的碎碎念,给了我们一双双新的不一样的眼镜,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会、建筑、关系及人生等。阅读的无用之用或也就魅力在这里,给我们一个个入口,去思考一个个或新颖或熟悉的视角。


    为何要主题阅读?


    而主题阅读之下,超越一本书的视角,以一个主题的方式展开一个更深更广的阅读、探索和思考。阅读或也该是私人的,但也不该只是私人的,群体阅读之下,不同视角,不同领域,思维的碰撞与激荡,或带彼此触碰和走入了更深邃和瑰丽的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互交融的世界。每本书是一个世界,每个人也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我们喜欢旅行,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和旅程,而阅读和彼此,不也是一个个未知的世界和旅程么?


    为何选这几本书?


    我们为何需要哲学,哲学到底是什么?如果旅行可以有哲思,如果旅行有艺术?为何建筑远不只是住的,为何有些建筑就是让人幸福?人物可以有自传,但要给机场写个自传呢?现代人都喜欢网络里的其他身份,而真实世界的身份却更加焦虑?工作以前和现在都是是养家糊口,但现在我们更想实现自己,更想随心所欲,我们还怎么能幸福地工作?宗教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么?那为何科学家竟然信宗教?那么我们无神论者呢?如果从文化角度来看呢?


    为何要有读书会?


    同一本书,不同人看到不同角度和不同精彩,思考到的是不同方向不同问题,切磋分享交流之下,瑰丽与多姿。不是说阅读是孤独和私人的么?当然可以是,也可以不只是。阅读到底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输入,还是要有一些动态的思考?一个人的思考就够了?还是切磋思辨之下,触碰到了更多可能和更多时空?以及,如果就是自己不碰的书,彼此交流一下,是否群体阅读之下,阅读的海洋彼此可以领略更多?以及,如果一群人的思想出现一种场域,有一句让你心动,有一句让你思考,有一句让你忍不住;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如果借由书籍的交流,可以联结那些不同的世界的美;如果...




    0521 阿兰德波顿.001.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2.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3.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4.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5.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6.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7.jpeg

    0521 阿兰德波顿.008.jpeg



    活动临时群


    3.pic.jpg


    1


    91Gmtrq8lFL.jpg

    《哲学的慰藉》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哲学的慰藉》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2


    71Csfr-vp2L.jpg

    《旅行的艺术》


    德波顿用一种非常特别的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马德里等风格迥异的怡人风景,同时还有他为读者安排的众多的名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及深谙旅行滋味的行家作为导游。在他们的陪伴下,风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


    这本书,读得我满心喜悦。
    旅人不同于常人,有一种独特的心境,他们在荒漠相遇,在街市邂逅,一抬眼就能彼此沟通。读这本书也是这样,才翻几页就知道遇上了同道,因为我也称得上是一个老资格的旅行者。
    同时我也立即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能在英语世界销售四十万册。世上同道不少。
    为此我要郑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中国读者,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是旅行者,或者准备做旅行者。
    这本书就是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
    与一般中国读者的预期不同,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我们读到的,很像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但是,这些人物是那么重要,我们曾经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里仰望过他们的光辉;这些片断又是那么感性,没有记录他们的专业成就,而是留下了他们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




    3


    815hRVCjl2L.jpg


    《幸福的建筑》


    《幸福的建筑》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假如我们对建筑的外观根本无所谓的话倒真是省了心,可很不幸,我们事实上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个我们喜欢的人。假如我们不论身处何处,是廉价的汽车旅馆还是堂皇的宫殿,都能保持类似情绪的话事情也就好办了(想想如果我们不再需要重新装修我们的住房的话该省下多少钱),可不幸的是我们极易受到从我们周遭的环境中散发出来的那些电码般隐含信息的影响。这也就能解释我们为什么对建筑和家庭装潢会如此热中了:这些东西能帮我们确定我们是何许人也。


    自然,建筑只靠一己之力并不总能使我们心满意足。证据就是哪怕身处田园牧歌的环境中我们仍可能心生不满。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建筑只是向我们暗示出某种情绪,我们的内心如果太过纷扰的话就可能对其视而不见。


    建筑的功效就好比是天气:单是阳光明媚的一个好天就足以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有些人为了距离阳光充足的气候更近一些会宁肯付出巨大的牺牲;可另一方面,如果你正麻烦多多(比如正深受爱情或职业问题的困扰),那么不论天多么蓝,建筑多么伟大,都无法使你展颜,一笑。也正因此,你很难将建筑提升为一个需优先考虑的政治问题:它丝毫不具备清洁的饮用水或安全的食品供应那种斩钉截铁的优势地位。可是它仍然至关重要。




    4


    51bZ7NwhhzL.jpg

    《机场的小旅行》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之处,以及旅客与员工的互动。一周后,根据他的所见所闻,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探讨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




    5


    61g2GeL8hSL.jpg

    《身份的焦虑》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6

    91N3PsMvCBL.jpg

    《工作颂歌》


    在《工作颂歌》这本书中,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以哲学家的跳脱视角审视劳作、职业、个人爱好在人生中的位置,以小说家的生动笔触、学问家的敏锐深沉探究种种职业鲜为人知的奥秘、种种匪夷所思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乐趣。
    德波顿的新书也许可以看做是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1759年)的“互文”。在伏尔泰那里,人世远非完美,而工作可以使人免除三大恶事:无聊、罪恶和匮乏,书中的主人公康拉德说出了为许多人认同的大实话:“还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岁月匆匆流逝,如水、如梭、如青山之巅的浮云。250年后的德波顿,亦对工作寄予深情,只是更多着眼于工作的“喜悦与悲哀”,在他笔下,工作以及具有“副业”性质的业余爱好虽然极具挑战性,有挫折、有艰辛,却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乐趣。“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
    工作就是生活。




    7

    81TrbvH3CJL.jpg

    《写给无神论者》


    哲学向左,宗教向右,继《哲学的慰藉》之后,阿兰·德波顿以他一贯的旁征博引、幽默睿智的优雅笔触,完成这本《写给无神论者(阿兰·德波顿文集)(精)》,在哲学和宗教之间自由进退,伴你一起感受有用、有趣、抚慰心灵的信仰与宗教。
    世人发明宗教实出于两个核心需求,这两个需求绵延不绝,世俗社会至今也无法特别有效地加以应对。其一,尽管人类怀有根深蒂固的私心杂念和暴力冲动,但我们终究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其二,我们需要应对各种人生苦痛,不管是职场上受挫失意,人际关系麻烦连连,还是痛失至爱亲朋,或者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人类太容易遭灾受难了。上帝或许已死,然而,曾经促使我们树立起上帝的那些迫切问题依然挥之不去,仍在要求我们拿出求解方案。


    一个人必定可以继续做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也可以发现不教时不时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有抚慰心的。各路宗教在布道讲经、精进道德、营造团体精神、利用艺术和建筑、唤起信众远行求法、锤炼思想启发智慧、激发人们感恩春天之美等等方面,都各有其道。即使在宗教的核心教义遭到摒弃之后,宗教的诸多具体内容仍不失其有益的意义,我们理应毫无愧色地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8


    71iwmrF71QL.jpg


    《爱的进化论》


    继自传体小说《爱情笔记》细腻生动地剖析了爱情之后,时隔二十余年,英国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一书中,对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展开了更别具一格的深刻省思。德波顿以拉比和柯尔斯腾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辅以哲学与心理学思考,从情愫萌芽到爱情扬帆,从步入围城到“城”中困顿,再到婚外情,直至最终通过自我探寻,超脱接受婚姻的完整历程,将爱情与婚姻的每一阶段都做了冷静且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满、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 直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爱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份激情热忱,还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只有参悟了此道,我们方可有阅尽千帆的淡定,在沧海桑田后,坦然接纳婚姻。

    这本书是随笔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揭示爱情与婚姻规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著作,令我们不再徘徊于爱情与婚姻历程中的各种两难境地,让我们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进而明白:爱上很容易,只需一时的激情,维系爱情却很不容易,得需一生的修炼,我们该做的是打破幻想,更务实、更健康、非本能地去爱。





    A



    224.pic.jpg


    王红


    书虫部落核心骨干,21年公务员,阅读推广人。

    深居闹市,心存远方,

    关注成长,行知合一,

    乐于沟通,传递温暖。

    将阅读视为观察世界与人生以及自身成长与抵达的必经之路,

    每年阅读书籍上百本,坚信读书丰富灵魂,知识改变人生,

    每年组织活动百余场,坚持分享阅读感受,鼓励书友参与分享

    致力于实现书虫部落的二十年白日梦,推动上海市民每周一书的阅读习惯。





    B



    IMG_8118.JPG


    丁布


    管理咨询顾问、管理培训师,职场近二十年,

    专注项目管理、精益变革、设计思维,组织变革创新与成长,

    脑残型项目型推手,

    阅读推广人,书虫部落创始人,书声(阅读类TED)发起人,

    沪上民间阅读活动最疯狂专注者,每年组织阅读活动200场,

    深度阅读者,年度阅读量800~1500本。





    C



    33.pic_hd.jpg


    贺杰


    非典IT男,非典销售。喜欢逛书店和图书馆,曾流窜多个公益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安静阅读是跟自己相处好。曾认为有轻度阅读障碍,那就想读什么读什么能读什么读什么。不同的生活阶段,一样的追求改变。通过阅读遇见了的这么多有趣伙伴,享受不同的思想激荡。




    D




    1.pic_hd.jpg


    王一鸣


    资深律师、法律培训师、演讲培训师

    上海览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上海幽默双语国际演讲俱乐部前主席
    中国高级国际演讲俱乐部前公关副主席
    243天登顶ACG,创85大区最快达成ACG纪录
    HSBC、西门子、DELL、星巴克等五百强企业特邀培训师
    FM107.2特邀嘉宾
    新常态投资俱乐部讲师团成员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场”博士沙龙特邀讲师
    人生格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本活动系列将开展写文赠书等措施,欢迎大家关注并踊跃参与)

    (也欢迎大家踊跃举手参与系列建设,认领不同的志愿者任务)




    0521副本.002.jpeg



    静书会


    静书会静安寺街道总工会联合书虫部落发起,针对静安寺街道及周边静安白领青年群体的阅读推广项目,旨在不断凝聚静安青年形成一个良性、自组织的不断影响彼此的阅读习惯、交流与思考习惯的白领社团。让阅读既成为白领群体修身养性、思考思辨的生活方式,也变成以书会友、互助成长的联动方式,让阅读成为白领身上的一道风景,也成为楼宇里、城区里的一道道风景。欢迎广大白领,来一起抱团成长,构建一股群体阅读的风景!







    书虫部落


    沪上民间阅读推广组织,聚焦于推动市民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发起自2012年底,做了一个不靠谱的白日梦,想花20年去做各种尝试去推动沪上人均阅读量从个位数到两位数,很傻很天真。从社会读书会做起,不断尝试不同形式的群体阅读活动与阅读项目,目前稳定年度举办阅读活动200场,有社会读书会6x10000系列(周一读书会、说书人、朗读者、画书会、英文读书会、故事工场等)、园区读书会系列(漕河泾开发区读书会、万科园区读书会)、阅读类TED(书声)系列,以及街道读书会、黄浦管理书会、阅读日、扫书店、阅读实验室等系列。2018年进一步把“书声”(阅读类TED)打造成标杆阅读项目扩散去其他区县和城市(苏州、西安、南京、扬州、杭州等),把“黄浦管理书会”做进黄浦数栋楼宇来推进白领的管理阅读的学习型组织,并打造个“读书会孵化器”的平台来助力各方孵化数个读书会与培养数名阅读推广人。欢迎大家一起!



    5月排片.001.jpeg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bcbdbst
      收藏

      (6年前)

    • 纽约的秋天
      报名

      (6年前)

    • 榕承体育
      报名

      (6年前)

    • 丁丁他爹的历险记
      报名

      (6年前)

    • ry
      报名

      (6年前)

    • 龚梅
      报名

      (6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免费发布